让音乐架起两国友谊的桥梁
2018-02-07 16:45

  “音乐可以为悲伤者带来愉悦,为沮丧者带来慰藉,为痛苦者带来内心的平静”,“中国在马拉维演奏的不仅仅是普通的音乐,而是发展之音,友谊之音”,“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所有马拉维人都应该与我们的中国朋友一道,携手奏响马中友谊这一华美乐章。”

  

  这是马拉维第一夫人格特鲁德·穆塔里卡在中国学生向马学校捐赠乐器仪式上的发言片段。这段情真意切的讲话,引起了台下千余名当地学生的热烈掌声。

  

  

  2月3日,在马拉维首都利隆圭女子中学的操场上,汇聚了上千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中学生。马第一夫人提前一天从350多公里外的布兰太尔市风尘仆仆赶回首都,专程参加该活动。马教育部长姆萨卡、文化部长奇乌米亚、内政部长查扎玛等高官政要,以及中国驻马拉维大使王世廷和夫人赵曼、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王晓勇等出席。马拉维国家电视台、《国民报》、《每日时报》等马主流媒体也派出强大阵容,集中报道了这场活动。  

  在出席这场活动的中方嘉宾中,3位十几岁的北京小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是来自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北京十一学校的中学生。她们才是这次活动的真正主角。在中非民间商会的组织和支持下,正是她们发起了向马学校捐赠乐器的倡议,并经过百般努力,筹集到一万多美元的善款。  

  相比官方援助,一万多美元的捐赠也许仅仅是个很小的数字,但这些钱却是孩子们亲手募捐而来,它代表了来自中国中学生的一片心意,不同寻常。孩子们用善款购买了414件乐器,在中国驻马使馆、中非民间商会和马第一夫人办公室的协调下,在马全国选拔了6所有代表性的中学,为每所学校装配了一间音乐教室(每间69件)。  

  “小捐赠,大影响”。正是孩子们的一片真情打动了大家,于是马高官、媒体纷纷前来助阵,搞出了“大动静”。孩子们用涓涓细流的“小钱”撑起了这场大活动,成就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民间外交活动。  

 

 

  说它不同寻常,首先是因为它来自于中国青少年的爱心。一年前,马第一夫人访华期间赴北大附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期间谈到他们在非洲的同龄人常年面临饥饿、疾病、失学等挑战。受此感召,包括上述3位中学生在内的5名学生随后发起了向马拉维学校捐赠乐器倡议。他们不仅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还通过义卖、演讲、路演等方式,积极向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募捐,并自费来到马拉维,将乐器亲手送到翘首以盼的马拉维学生面前。礼轻情意重,中马两国青少年友爱如斯,实属难能可贵!  

  其次,它是一场爱心的接力赛。这次捐赠除去我们的中学生外,马第一夫人办公室、中国驻马使馆、中非民间商会、马拉维教育部以及长期在马投资经营的中资企业等均不同程度参与其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将设想变成了现实,将跨越千里的中马爱心连线诠释地淋漓尽致。  

  再次,它的主题是能够直抵人们心灵深处的音乐。音乐有高雅与粗犷之别,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马两国青少年携手共圆音乐梦想,为中马友谊谱写了一段琴瑟相和的佳话,的确可喜可贺! 

 

 

  仪式上,3个远道而来的中国中学生还为她们的非洲朋友准备了一支极具中国特色的手绢舞。表演结束后,她们还大方地拉起场边马拉维女学生的手走进场地中央,手把手教她们转手绢。当大红的手绢在指尖绽开的时候,这几个马拉维女孩的脸上也笑开了花。全场观众更是掌声雷鸣,齐声为中国和中马友谊欢呼叫好。  

  音乐是最动听的语言,同学之间是最纯真的友谊。正如王世廷大使在致辞中所说,“如果一个亿万富翁捐出一百万,我们可能觉得没什么;但如果是一个中学生的一份爱心,哪怕是一块钱,我们也会觉得意义重大。我们中学生对非洲同龄人的这份精神和友爱令人钦佩,值得鼓励。”  

  在活动间隙,王大使在与孩子们聊天时颇有感触地说,我十几岁上中学(乡里最好的学校,寄宿制)时,因为家在农村,普遍贫穷。那时全校学生都是每周从家里背一袋窝窝头、一罐老咸菜,这便是一周五天的口粮。那时不但吃不好,更是吃不饱。物质决定意识,在我们自己还饿着肚子的情况下,很难想象还能为其他同样受穷挨饿的人们做出多少贡献。现在不同了,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已今非昔比。这次活动的成功,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发展成就使然,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类似的我们中国学生这么漂亮的自发“民间外交”行动。  

 

 

  王大使还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中国青少年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看到了你们尚未闻达却能兼济天下的情怀,看到了你们胸怀祖国、心系世界的崭新形象。你们是未来中国的代表,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奋。世界是我们的,但更是你们的,我们为你们感到骄傲与自豪!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