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洋大使在马主流媒体发表题为《中国脱贫故事》的署名文章
2021-04-22 16:43

  2021年4月22日,中国驻马拉维大使刘洪洋在马主流媒体《每日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脱贫故事》,从精准扶贫、特色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深入介绍并分享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和经验。全文如下:

  4月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表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其庄严承诺。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的显著位置,用发展的眼光、立足实际推进减贫,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合力,为人类减贫事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贫困及其伴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严重阻碍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类发展史就是与贫困不懈斗争的历史。

  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平衡,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中国的贫困规模之大、贫困分布之广、贫困程度之深世所罕见,贫困治理难度超乎想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作斗争。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中国减贫的实践表明,与贫困作斗争,最重要的是勇气、远见、责任和担当。只要有坚定意志和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就能够向着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不断迈进。

  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我亲眼见证的中国脱贫故事。

  一、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2018年6月,我在广西考察时走访了一个叫百坭村的小山村,青年共产党员黄文秀在这个深度贫困村里当第一书记。她当年依靠党和国家的扶贫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于是在毕业后主动加入家乡的扶贫队伍。白坭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但当地气候特别适合种植砂糖橘,于是黄文秀带领村民发展砂糖橘种植产业,仅用一年时间砂糖橘产量就由6万斤增至50万斤,种植户每年实现10万多元的销售收入。2018年,百坭村88户418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9%下降到2.7%,脱贫人数全镇第一。村民动情地说,“以前也是每天劳作却看不到希望,但在黄文秀的带领下大家富裕起来,过上了好日子。”2019年6月,黄文秀因担心村民受灾连夜冒雨回村,却不幸遭遇山洪因公殉职。

  二、发挥特色,化弊为利。

  2019年11月,我和家人赴四川省凉山州的网红地“悬崖村”旅游。这个小村庄坐落在海拔1600米的山顶,底下全是悬崖峭壁。以前村民出行只能冒着坠落的风险攀爬数小时藤梯。2016年,当地政府拨款100万元将一根根钢梯架上悬崖,并为其联通水电网络,发挥特色优势发展旅游业,仅2019年就有10万人到“悬崖村”旅游,极大促进了当地村民增收,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不到2000元上升至6000多元。2020年5月,根据中国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悬崖村”贫困户全部搬进了县城的新楼房,彻底摆脱了闭塞和落后。

  三、与时俱进,科技扶贫。

  2020年春节,我在马拉维通过网络直播平台为国内的家人购买了2箱中国传统美食柿饼。制作柿饼的是陕西省富平县的300多名贫困农民,因受疫情影响,往年春节时十分畅销的柿饼却滞销数吨,生产负责人蔡亚玲每天都心急如焚。得知消息的中国助农公益主播立即在电商平台推出富平柿饼,上万斤柿饼在几小时内被抢购一空。在此之后,蔡亚玲认识到脱贫不能仅仅依赖别人“输血”,更要学会自己“造血”,于是她一方面进行生产线标准化升级,打造独家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紧跟时代发展,利用电商平台搭起了自己的直播间,拉近了贫困地区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距离,将扶贫产品卖到了全世界。

  过去的八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脱贫故事在中华大地上演。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是依靠几个人或几个村庄单打独斗,而是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力协作所取得的。在这过程中有汗水和泪水,更有牺牲和奉献。占世界近1/5人口的大国彻底摆脱绝对贫困,脱贫群众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为世界各国战胜贫困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中国减贫和发展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积极与包括马拉维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减贫交流合作,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